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海陵区怎么做环境治理资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海陵区怎么做环境治理资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是什么原因导致西汉政治家晁错被腰斩,他死的可有价值?
西汉政治家晁错的死,是西汉初年汉景帝时期的一大冤案。晁错之前的韩信被杀(被吕后诛杀),晁错之后的窦婴被杀(被汉武帝错杀)都是冤案,但是晁错死得最冤,他是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而死的!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朝),“吴楚七国叛乱”(由吴王刘濞牵头)打出的旗号叫做“诛晁错、清君侧”。根源就是晁错主张削藩,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但诛杀晁错是由三个朝廷大臣(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和廷尉张欧)正式向景帝打了报告的。可见晁错削藩的主张既得罪了藩王们,而且他的具体做法又得罪了朝廷大臣们。
汉景帝听了晁错的主张,下了削藩的决心,这才惹出了“吴楚七国之乱”。其实吴王并未存心造反,没有造反的证据,吴王造反就是由晁错削藩主张给逼出来的。晁错的理论是“削之亦反,不削亦反”。晁错的削藩主张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引来了一片喊杀(诛杀晁错)之声。
晁错被杀还由于他犯了两个致命的低级错误:(1)晁错向汉景帝献计,提议杀掉袁盎(袁盎原是吴国丞相),被袁盎得知后反而向景帝提议诛杀晁错,定能平定吴楚之乱。(2)晁错向景帝出馊主意,提出让景帝御驾亲征去平叛,而他自己刚留守京城。这就直接导致景帝对晁错的反感与憎恶。
晁错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人,非常关心国家大事,问题是晁错虽有学问、有才华、有思想、有能力,但他只适合做一个政论家,不适合做一个政治家。他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朝中大臣关系不好;他恃宠骄狂、得意忘形、趾高气昂,大臣们认为他是“搅屎棍子”;晁错不讨人喜欢,没有好人缘;晁错的一大问题就是固执己见,一往无前,不撞南墙不回头,只有原则性,没有灵活性,他太急于求成了,太想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了。
从以上列举的情形来看,晁错被杀有诸多他个人的原因和失误,因此他的被杀也是不冤的。但是客观的、历史的看,晁错被腰斩仍然是西汉历史上的一个冤案,晁错被杀后不久汉景帝就感觉到后悔了,感叹朕后悔莫及呀!错杀了晁错!
导语: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西汉初期政治家、文学家,历侍汉文帝、汉景帝两朝。在汉文帝时期默默无闻,曾数十次上书也未被***纳。到汉景帝时,因与之密切,官运亨通,官至御史大夫。
晁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刘氏王朝的统治,向汉景帝提出“削藩令”,此举损害了诸侯王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汉景帝为了缓和叛乱,听从大臣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1、坚定了汉景帝平叛的信心,让汉景帝看到“削藩”之举势在必行。
汉景帝最初并未完全预料到“削藩”即将带来的严重后果,他原***是要以循序渐进、逐步蚕食的方式削弱各诸侯王,未预料会造成如此大规模的***。另外,七王之乱发生后,汉景帝并没有做好殊死一搏的准备,而是希望通过沟通和安抚的策略化解这场内乱。汉景帝错误的认为,诸侯王反叛的目的只是“诛晁错,清君侧”。而当晁错死后,诸侯王并未罢兵,反而认为朝廷胆怯,变本加厉。这让汉景帝坚定了削藩和平叛的信心,果断派出窦婴、周亚夫武力平叛。三个月后“七王之乱”便被平定,起到了一劳永逸的效果。为后续汉武帝的“推恩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史记-孝景本纪》: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
2、晁错之死,使得汉景帝朝廷内部平叛意见统一,军民一心。
晁错的死,剥去了诸侯王“诛晁错,清君侧”伪善的反叛面纱,使得朝廷平叛出师有名,而诸侯联军在政治上从此陷入被动的局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如当年陈胜所言:“天下苦秦久矣”。百姓刚刚摆脱暴秦不久,又经历了3年的反秦斗争,4年的楚汉争雄,高祖时期大小叛乱十余次,百姓自然不会支持诸侯联军反叛,这也为汉景帝平叛争得了政治优势。
3、为国家舍生取义,死得其所。
从后来汉景帝与邓公交谈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汉景帝是后悔杀掉晁错的。景帝也因为邓公的敢于谏言,加封了邓公的官职。景帝此举,实则表现出对晁错之前削藩策略的再次肯定。忠臣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袁盎晁错列传》: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海陵区怎么做环境治理资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海陵区怎么做环境治理资料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