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天水农村环境治理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天水农村环境治理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前几天被日本华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语刷屏,这几天又学到一个新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其实这句话是出口转内销,来自4000多年前的《诗经》
诗句出自《诗经·秦风》,原为一首战歌。
当春秋时期,吴国攻打楚国,楚国不敌。于是向邻国提出求援,但是周围的晋国和齐国兵力皆只能维持自救,纷纷拒绝了楚国的求助。
万不得已,楚国向秦国提出求助,并派出一名王牌说客申包胥。
为什么说他是王牌说客呢?因为如果楚国没有派申包胥出马前往秦国,那楚国恐怕要被灭国了。灭国与否,就在这个男人一念之间。而申包胥只用了三招搞定了秦国,让秦哀公同意援救奄奄一息的楚国。
第一,血肉之亲。
申包胥得到了一个关键信息:楚昭王是秦国公主所生,也就是秦哀公的外孙。说到底,秦国和楚国还是有点亲戚关系的,也正因为春秋时期,楚国和秦国守望相助,有着紧密亲缘关系,才得以在众多小国中得以立足。这也是申包胥选择向秦国求助的首要原因,另一方面也说明申包胥极佳的政治眼光。
但是单有亲戚关系还不够,不值得秦国集举国之力,冒着被外攻的风险来帮助弱小的楚国。这时候,秦哀公还没被说服。
第二,唇亡齿寒。
《秦风 | 无衣》诞生于战国时期的秦地,当时的秦国还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强大,甚至因为长期居住西北边陲,缺衣少粮,虽然精神气很足,但是物质生活十分匮乏,夸张点说,就是一个摊大了的“丐帮”,普通百姓很多都处于赤贫状态,普通将士也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然而和它相邻的楚国的处境,比他们更惨,参考史料就可以发现,在楚国境内,即使是士大夫阶层,很多也是“吃土”的状态。而更惨的是,他们还要时时受到别国的欺负,比如吴国。
《无衣》的写作背景,正是楚国面对吴国的侵犯,无力招架,楚王被伍子胥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国家沦陷,民族屈辱。于是楚王便派遣大夫申包胥向秦国国君请求支援,然而秦国自己也并不强大,所以在秦国朝堂还引起了一番不小的争议。有人说,大王,我们自顾尚且不暇,哪里还有精力去帮助他国,我们的军队物资贫乏,将士过得相当困苦,如果贸然出兵,恐怕会引火烧身。
有人说,吴国狼子野心,打完了楚国,下一个可能就是秦国,所以,即使知道战争利弊,秦国依然不可能轻松应对。
这时候,申包胥戏精上身,他并没有因为秦王的拒绝而离开,而是站在秦国的城墙之下大哭数日:楚王啊,你命贱,不但自己被鞭尸,你的子民也将变成吴国的奴仆,世世代代受到吴国人的***,你的子子孙孙都将被人唾弃,有家不能回,朝不保夕……
据说,申包胥一直哭了七天七夜,比哭倒长城的孟姜女还能哭,整个人就像是一根干枯的稻草,随时都有可能倒下。在这七天里,秦国君臣并没有吃瓜,而是寝食难安,因为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处境,同时也怜悯楚国的遭遇,感动于申包胥的真情。
最终秦国写下了这首悲悯的战争动员歌——《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国军民一心,决心支援楚国,出击吴国。
当时正处炎热的夏季,秦军缺衣少食,但将士们却斗志昂扬,没有衣服我们一条战袍可以撕成两半!让我们磨砺长矛和长剑,砍向敌人的头颅!
在秦国的帮助下,楚国并没有被灭亡,举国上下励精图治绝地反击,伍子胥死后,楚国对吴国发起了反击,并一举灭掉了吴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天水农村环境治理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天水农村环境治理局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