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税收政策穿上绿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税收政策穿上绿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朝时期的“兵”与“勇”有着什么区别?待遇有着很大的差别?
通俗来说,衣服上有“兵”的是正规军,而有“勇”的属于临时工,非常规雇佣兵。
清朝是满洲所建立,而其主要支柱就是八旗兵,清朝入关后,八旗士兵仍旧是清王朝的砥柱力量,而另外还有一大批“绿营兵”,也是清朝的重要兵力。
所谓绿营兵,他们是明朝的降兵,由于八旗兵数量上远远少于绿营兵,所以清朝时期让八旗主要负责各地的驻防、京城与主要枢纽要冲之地的镇守防御,绿营兵主要冲锋陷阵做炮灰。
不管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基础士兵们的衣服上,都是个“兵”字,虽然地位上不对等,但两者都属于清朝的正规军力量,所以字是一样的。
入关后,清朝施行的是“旗饷制度”,也就是给所有八旗兵丁固定的旗饷与粮食,不再像入关之前那样,一边从事农业生产,然后一边上阵打仗。
甚至于,八旗兵丁日常生活中的红白喜事与建造房屋等等,都能够享有一定的补贴与赏赐银两等等,而绿营兵只有固定份额的饷银,没有其他的***待遇。
在清朝,“兵”是有编制的正式工,“勇”是外聘的临时工,身份差别摆在那,待遇也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
但随着正式工越来越不顶用,临时工反而战斗力越来越强,到了清朝中后期,“勇”逐渐替代了“兵”,成为军队中的主力。
清朝由满族人建立,从关外打到关内进而统治中国,最开始的时候正规军军队分为“八旗军”和“绿营军”两类,但并不都是满族人。
“八旗军”以满族人为主,满族男子只要满16岁,就会被挑选是否合格进入“八旗军”,而不到16岁的男童,则先进入预备役等待满16岁被挑选。
此外,还有部分“蒙八旗”“汉八旗”。
“八旗军”作为满清统治者的嫡系,不仅兵源、将领优先从满族男子中挑选,同时因为人数的关系,主要负责京城及周边地区的防卫,直接保护皇室。
“绿营军”则是作为“八旗军”兵力不足的补充,主要由汉族男子组成,负责的是全国各地地方的防卫。
因为这类军队的标志是绿旗,建制单位是营,因此被称为“绿营兵”故称绿营兵。
“八旗军”和“绿营军”都是清朝的正规军队,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有编制的正式工。
清军入关以后,尤其是在顺治帝以后,“八旗军”逐渐废弛,满人士兵沉迷于吃喝玩乐之中,连日常的训练都保证不了,于是在康熙、雍正之后,“绿营军”逐渐成为清朝军队的主要力量。
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八旗军”和“绿营军”都是国家供养的,会每月定时“发工资”;而且这类当兵的,只能从事当兵一种职业。
清朝时期的“兵”和“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区别却是很大的。首先,建制不同,“兵”是清朝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而“勇”是就地临时招募的军队,称为“乡勇”,战事一结束就立即解散,并非国家常备军队;其次,内部划分不同。“兵”是以民族来划分的。有满八旗、蒙八族、汉八旗、绿营兵。而“勇”是以地区或主官划分。例如曾国藩以团练起家,组建“湘勇”,李鸿章组建“淮勇”等;第三,效忠的对象不同。“兵 ”听命于朝廷,效忠于皇帝。而“勇”只忠于自己的将军,勇营的官兵只忠于自己的长官,并不直接效忠于皇帝和朝廷,实际上就是私人武装;第四,战斗力不同。初期的八旗兵是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骑兵部队,虽然人数少,但是英勇善战。后期统一中国后,很快就腐化堕落,丧失了战斗力,已经无法上战场打仗了,绿旗兵也就随之出现了。到了清朝晚期,八旗兵、绿旗兵也都完全衰落了,已没有了战斗力。例如遇到太平军,八旗兵和绿旗兵一触即溃,不堪一击。而勇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湘勇和淮勇为朝廷立下了功劳。因此到了清朝末年时,“勇”就逐渐替代了“兵”,成为清朝主要的军事力量。在待遇方面,面“兵”和“勇”也是有区别的。兵是由国家供养的,而勇是由自己的将军负责供养。兵的地位要高于勇的地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税收政策穿上绿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税收政策穿上绿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