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林西人居环境治理方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林西人居环境治理方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北魏是由鲜卑人建立的,今鲜卑族何在?
鲜卑可以说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一个少数民族了,因为其深度参与中原政治,因此事实上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恐怕还要超过匈奴和蒙古等名气更大的少数民族。
鲜卑也是汉化最彻底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南北朝的北魏时代,多数鲜卑人移居中原,并改汉姓,因此这部分鲜卑人在唐朝时基本完全汉化,融入汉族之中。但当时慕容鲜卑中有一支迁到中国西北地区,后来建立了吐谷浑***。这支鲜卑汉化程度很低,后来吐谷浑灭国之后,其族人中有一小部分可能成为了今天青海地区土族的祖先。
今天东北和新疆的锡伯族也被认为是一部分没有迁入中原的鲜卑族后裔,而锡伯族的族名和鲜卑都有可能是同一个词。而且不仅如此,现在的西伯利亚,有些历史学家也认为得名于鲜卑的族名,也就是说西伯利亚其实可能可以翻译成鲜卑利亚。所以鲜卑在现在基本上是汉族的一部分,另外土族和锡伯族应该也可以算鲜卑族的后裔。
鲜卑本匈奴须卜部落,是白种斯基泰武士,在东汉时代由于北匈奴衰败,鲜卑首领檀石槐在弹汗山称汗北击匈奴,建立鲜卑联盟,后分裂为慕容、拓拔、土谷浑等。这些游牧贵族的人数很少,依靠其领先东亚的铁甲复合弓技术建立其霸权,而其统治的下层包括羌人、室韦人、扶余人、高句丽人等 。后这些部族先后掌握铁甲骑兵技术并依次建立霸权,直到北宋时代依然活跃,后蒙元明清后,白种鲜卑被黄种人彻底取代淡出历史舞台。
关于鲜卑族,学者黄学寅曾说:“鲜卑族从大兴安岭中走来,最终融合于中华民族之。就保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鲜卑族消亡了,但他们像落叶一样分解了自己,归位泥土,化为养分,溶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而鲜卑族最终的溶入与消亡,关键原因在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其中许多举措在于将鲜卑族汉化,摆脱原有的草原游牧色彩。如果说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还是促进***建设,巩固鲜卑人的统治;那么文化方面的汉化举措则是大大推动了鲜卑族的“消亡”。这些汉化举措主要有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
文化是一个族群的底色,如果连文化都转变了,那么这个族群的特色也就消亡了。所以说,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极大促进了鲜卑族褪去自己的特色,逐渐消失,溶入汉族。隋唐时期的诸多大族都带有鲜卑血统,但是经过唐宋时期的民族融合,鲜卑就真正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鲜卑的祖先是古代西伯利亚的游牧民族东胡,或者叫做通古斯部落。汉朝时匈奴以东的游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之后,退居乌恒山和鲜卑山,形成了乌恒和鲜卑两个民族。鲜卑族主要活动与内蒙古北部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以及辽宁西北部。
2世纪鲜卑占领匈奴国领地,称霸塞北。西晋灭亡后,鲜卑在北方建立了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和北魏等过,漠北则有鲜卑别支柔然称霸,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而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被北齐和北周吞并了,最后北周统一了华北。柔然在552年被突厥汗国所灭。还有一支鲜卑别支在青海建立吐谷浑汗国,663年被吐蕃所灭。
至此鲜卑或者鲜卑别支建立的国家就都被灭国了。
鲜卑这个词语据称来自于鲜卑山,而鲜卑山被认为应该是兴安岭。
西汉时期,***就知道鲜卑人的存在。东汉初年鲜卑和乌恒都属于匈奴,东汉末年乌恒被曹操所灭,鲜卑就此崛起。
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分为三大支部:
1.东鲜卑。又分为段部、慕容部、宇文部。段部短暂存在就融合进了其他中原部落。慕容部建立了燕国(包括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宇文部建立了北周。
2.北鲜卑。包括拓跋氏和柔然。拓跋氏建立了代国和北魏。柔然被突厥打败后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成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成为室韦的祖先,而室韦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