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马自达新能源技术视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马自达新能源技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马自达dcdc模块有什么用?
- 面对马自达的创驰蓝天技术,电动汽车有何优势?
- 如果再过5年马自达研发成功转子发动机,但是全球主流推广新能源,怎么看马自达的坚持?
- 马自达的点火控制压燃技术会是第一个使用在量产车上的品牌技术吗?
- 推6缸发动机,小排量趋势下,马自达为何剑走偏锋?
马自达dcdc模块有什么用?
马自达DCDC模块(DCDC Converter)是马自达汽车中的一种电力电子设备,主要用于电源电压转换。DCDC模块可以实现直流电源电压等级的转换,从而满足不同电气设备对电源电压的需求。
在马自达汽车中,DCDC模块通常用于以下两个方面:
1. 电压转换:DCDC模块可以将动力电池的高电压转换为较低的电压,为汽车内部的低压电气设备供电。这有助于确保车辆的低压电气系统能够正常工作,并延长电池寿命。
2. 能量回收:在马自达的混合动力汽车中,DCDC模块还具有能量回收功能。制动过程中,DCDC模块将汽车的动能转化为电能,为动力电池充电,从而提高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能。
DCDC模块作为一种高效、可靠的电源转换设备,在马自达汽车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确保车辆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车辆性能,并降低能源消耗。
面对马自达的创驰蓝天技术,电动汽车有何优势?
电动汽车是一个伪命题~
不能说马自达如何,只是节能技术的根本在于节省资源~电不会是新能源,它是伪命题~
老檀不懂政治,丰田的氢动力和日本车企的混动是最好的发展方向,人家技术储备已经完善,专利申请到每一个螺丝。路已经被堵死。我们国家电池产业在国际上还算一流,所以只能以电池作为发展方向,我们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我们自己的产业,我们的市场足够大,可以给我们的企业发展空间
创驰蓝天是马自达多年潜心研究得来的一项独有的技术成果。而电动汽车(除特斯拉外)目前有好多都是在政策和利益驱使下,跟风和试水的产品,但长远看是汽车发展的大趋势,我个人对几年内的电动汽车还是持谨慎的态度。唯一的优势就是省油和起步快一些。也许也有一些政策上的扶持。
如果再过5年马自达研发成功转子发动机,但是全球主流推广新能源,怎么看马自达的坚持?
马自达一直在研究车的路上,比如当前小排量涡轮增压大行其道的时代,马自达依然坚持自吸,并做到了极致,接下来将要推向市场的创驰蓝天二代压燃技术也非常令人期待,我依然看好马自达,丰田的混动技术独步天下,为什么要用混动技术换马自达的高压缩比技术,这个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这个问题!未来5到10年,应该还是汽柴油的天下,随着能源枯竭和电池革命性的进步,电动车必然会成为主角!
马自达的点火控制压燃技术会是第一个使用在量产车上的品牌技术吗?
搭载HCCI技术的发动机已经在欧洲上市了,应用在最新一代的马自达3上,即将上市的CX-30也会搭载这款发动机。至于曾经研究过该技术的奔驰和通用并未真正意义上的推广应用。现在在研究类似技术的品牌还有本田。
电驱动新能源汽车后期电池是电子重污染源
汽车发动机迎来新时代
马自达 均质压燃点火技术!
2017年8月10日,马自达在其召开的“Zoom-Zoom”可持续发展宣言2030会议上宣布将会在第二代“SKYACTI-X”汽油发动机上使用均质压燃点火技术进行点火,该打洞机将与2018年推出,并且搭载在最新的马自达6汽车上,届时,该发动机或将成为全球首款***用均质压燃点火技术的汽油发动机。
马自达 均质压燃点火技术!
马自达在发动机上的研发实力也是十分强劲,它是世界上唯一研发和生产转子发动机的汽车公司。近几年来汽车发动机的压燃技术备受关注,而注重发动机节能的马自达也加入到该队列中。
***用了均质压燃点火技术的第二代“SKYACTI-”的热效率基本在30%-50%左右,换句话说,同等的燃料,油耗变得更低了。马自达官方称第二代“SKYACTI-X”汽油发动机将能够节油30%,百公里油耗为3.3L,值得一提的是,马自达这项技术只针对纯汽油发动机,百公里油耗3.3L,实在让人惊讶,马力上,比第一代高出10%。
这项均质压燃点火技术不同于传统发动机利用火花塞点火让混合气体引燃,工作原理为,由于空气中分子分布均匀,所以可以通过压缩加压来点燃混合气体,该发动机首先是通过活塞上行气缸内的混合气体压缩,然后依靠这些能量推动活塞乡下运行实现发动机正常工作。
马自达 均质压燃点火技术!
此外,活塞上行时压缩气体的压缩比越高,燃料气体间的距离更小,反应会更快,损耗更少,所以提升压缩比提升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而马自达称,他们已经将混合气体的压缩比从14:1提升18:1,这项技术对汽油也有[_a***_],如果汽油的压燃点太高,那这种引燃方式就不适用。
推6缸发动机,小排量趋势下,马自达为何剑走偏锋?
我是“旋转的方向盘”,欢迎关注!
马自达在今年3月的财报中透露了未来的发展规划,确认将推出SKYACTIV-D和SKYACTIV-X的直列六缸发动机,这也是马自达首次以自主形式进军六缸发动机行列。除此之外,马自达也还将推出48V微混、插电混动、纯电动车型,高端车领域也会推出与纵置六缸匹配的后驱和i-Activ四驱系统。据透露,这一系列的布局都是为提升品牌高端化的影响力,并逐步将在2020-2025年实现。
其实之前马自达也曾涉及过六缸发动机,像马自达8曾搭载的3.0L排量V型六缸MZI发动机就是福特和马自达共同捣鼓出来的。因此看来马自达推出六缸并不是无中生有,它还是有相关技术储备的。只不过我们意外的是在节能减排的今天马自达的销量不给力却为何执着花大精力研发大排量发动机,并且未来的局势是否能适应马自达的规划也是关键。
六缸只是其规划之一,并不代表其“剑走偏锋”
除了六缸外,马自达还进行了相关配套技术的升级,包含混动、小排量、基础平台等。但一款想提升品牌影响力车型没有一个暴躁的发动机肯定是不行的。其实六缸不仅仅是车企技术实力的展现,也是提升品牌形象最根本有效的办法,但这也是最难达到的。试想下如今立足于中高端行列的品牌或者车型无不有自己的大排量代表发动机,无论是V6还是直6都是中高端车不可或缺的心脏。六缸可以不常用但必须得有,平民车四缸无所谓但是性能车或者高端车六缸就是前提,六缸用高端无可厚非。
为什么不是剑走偏锋,因为马自达就是奔着中高端品牌形象去的,是它未来发展规划的主导方向。而马自达作为一个有追求的技术偏执狂你如果只让它偏安于现在的发展它肯定是不可能的,再说现在全球的局势对于纯燃油车来说本来就不利。汽车肯定会从纯内燃机过渡到混动和新能源方向,而这个过程无论是插混还是微混都需要一款出色的发动机。尽管马自达已经有四缸机,但四缸毕竟是四缸它永远替代不了六缸的地位,而六缸出来后六缸增压、六缸混动也会随之而来。相对于丰田、大众或者豪华品牌BBA来说六缸似乎平常不过,但对于马自达来它需要一个强心剂。
小排量是趋势,但六缸还不算大
虽然小排量是趋势但主要还是针对国内和欧洲市场,大排量仍然是北美及澳洲的市场。尽管各个车企都在致力于减少缸数较低排量但也主要针对的是八缸及以上,虽然环保压力是一方面但也让各个车企不再为拼实力而耗费资金继续在大排量上厮杀。因为随着增压技术和混动技术的进步,汽车可以在不降低动力的前提下减少缸数从而减少排放,以前的12缸变8缸、8缸变6缸、6缸变4缸,这是全球大趋势并且也有利于车企的发展。但尽管小排量是未来趋势但也不可能小的无下限,只要没完全过渡到新能源阶段发动机的缸数仍代表此车的“身份”。
六缸只是大排量的入门缸数,它其实并不算太大。在国内六缸基本都是高端车的标配,尽管环保压力但是V6、V8仍卖的热火朝天;在北美六缸也就是基本车型的高配而已,都是普通家用车的配置。在国内可以说大排量但是在北美很可能仅仅是“中小排量”。可能未来12缸会成8缸然后成6缸,8缸也会成6缸,6缸会成4缸,但是个人认为6缸这个入门的“大排量”很可能会保留下来成为未来高端车的代表,因为它增压可以代替8缸及以上,它混动可以节能减排又不失动力。因此,缸数差异化未来依然存在,不然总不能让不同档次的车都用同样的四缸或者三缸?马自达走六缸这步棋肯定有更长远的规划,至少在内燃机退市这三四十年里对其的规划有很大影响。
可能觉得四缸领域的提升度有限
四缸自吸,四缸增压、转子混动,目前主流的动力领域马自达都有所涉及,并且取得的效果也是备受瞩目。之前透露的0.33L排量的转子混动系统很可能是马自达应对未来混动市场的策略。当在四缸领域取得压燃和高压缩比成果后技术狂肯定不能闲着,总得再琢磨一些其它方向,而直列六缸和马自达未来的规划不谋而合,就是提升品牌高端度。这样一系列的配套规划都会形成,四驱、后驱、操控、六缸以及与之匹配的混动。也许是对技术的执着也许是对六缸的追求来满足未来车型布局,但无论哪点都能看出马自达追求向上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态度。
马自达针对的是全球市场
我们都知道马自达的车型不多但是它几乎每款车型都是全球车型,六缸的马自达是应对全球市场策略不一定针对的是国内市场。六缸排量对于国内来说有些大,但价格也很贵不是谁都可以随便买到的,而六缸对于北美市场来说也许就是“中小排量”车。它肯定希望六缸可以拉住国人的心,稳住中国这个汽车大国,但它更希望在北美市场能受到欢迎,得到汽车最成熟大国的认可。因此,可以说马自达也许不一定靠六缸来赚钱但它必须依靠六缸来为自己的未来规划护航。目前高端品牌平民化,平民品牌涉及高端化已经是很多车企的发展方向,本来就命运多舛的马自达肯定不甘平庸。
总结:个人认为这并不是剑走偏锋,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马自达在往自强的道路上发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马自达新能源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马自达新能源技术***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